近日,有关巴基斯坦可能向中国提供印度先进武器残骸进行逆向研究的传闻再次引发外界关注。据注册于马来西亚的“亚洲防务安全”网站7月15日报道,印巴冲突中,巴方成功击落多种印军装备并回收残骸,目前正由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的军工专家进行拆解与分析。
尽管这一消息尚未得到官方证实,但考虑到过往中巴在军事领域的深度合作,此类传闻并非空穴来风。
三款重点研究对象浮出水面
据该网站消息,巴方回收并交由专家研究的武器主要有三类:
第一款是英国向印度出口的“风暴阴影”空对地巡航导弹。这种导弹曾在俄乌战场上大放异彩,射程远、精度高,对高价值目标具备较强打击能力。在印巴摩擦中,印度空军曾通过“阵风”或“幻影2000”战机发射该型导弹,企图打击巴方位于萨戈达的穆沙夫空军基地,但被巴防空系统成功拦截。导弹残骸中的穿甲弹头与红外制导装置已成为技术人员重点研究对象。
第二款是“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导弹。这是印度与俄罗斯合作的明星武器,具备突防能力强、速度快、打击半径广等特点。传言称,有一枚“布拉莫斯”在冲突中被巴方击落,主体相对完整,导引头内部分组件明确为俄制,目前已进入重点拆解程序。
第三类则是以色列制造的“哈罗普”巡飞弹,该型无人机兼具侦察与打击功能,具备较强自寻目标能力。该机在巴境内被击落后,通信模块与核心控制单元被完整回收,成为情报分析与电子对抗方面的重要样本。
中方是否参与?既往案例提供参考
目前尚无法确认中国是否参与此次拆解,但如果属实,也完全符合双方一贯的合作模式。中巴军事关系素有“铁杆”之称,彼此信任程度远高于一般伙伴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1981年,巴基斯坦曾将一架完整的美制F-104A战斗机拆解为约20吨零部件秘密交付中方,供中国工程师深入研究。从技术分享到战略情报,中巴之间的合作基础极为深厚。
此次“风暴阴影”与“布拉莫斯”等导弹残骸若能供中方研究,毫无疑问将为中国在中远程常规打击武器领域提供直接样本参考,尤其是英美与俄制系统的工程特点与作战思路,均具有较高借鉴价值。
中方突防导弹体系亟需完善
客观来看,中国在远程导弹技术方面成就斐然,尤其在中远程常规打击武器方面已经形成完整体系。但在战术级、几百公里射程内的突防型巡航导弹方面,尚有精进空间。以中国自研的KD-63空地导弹为例,射程大约在240公里左右;而KD-88射程更短,仅为180公里。相较之下,英美的“风暴阴影”与“贾斯姆”导弹的打击半径普遍在400至500公里之间,并且在隐身性能、抗干扰能力、目标识别技术等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
如果巴方提供的是出口型版本,毫无疑问,英美也已对其技术进行了保密性降级处理。然而,即使如此,依然具备较高研究价值。比如红外导引头的处理方式、通信链路的加密逻辑、电磁干扰防护设计等,这些“缩水”版本中的残留信息,依然可以为工程师提供实用参考。简而言之,“虽不中,亦不远矣”。
技术信息有限但启发巨大
当然,由于出口型武器的关键技术存在降级问题,外部研究团队无法完全还原其作战性能,某些核心模块甚至可能是空壳或替代品。但就如同一句话所言,“有则吸收,无则借鉴”。在发现优势的同时强化自身短板,在识别不足时反向优化设计,这种“他山之石”的方式,恰恰是军工进步的一种捷径。
在当前国际局势不断紧张的背景下,各类地区性冲突日益成为获取一手武器实战数据的“实验场”。如果此次传闻属实,中国军工体系或将再次在实战级别的武器样本基础上获得突破契机,而巴方也在巩固战略同盟的同时增强自身话语权。
无论这场“技术接触”背后动机几何,都再次印证了一个事实:中巴之间的战略互信,早已超越了普通军事合作的范畴,正逐渐走向高度协同、互利共赢的新阶段。
扬帆配资-扬帆配资官网-配资公司行情-股票配资规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