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8年四月,北京城春寒料峭,肃亲王豪格蜷缩在阴冷的诏狱中,浑身是伤。
这位曾统帅千军万马的皇长子,此刻连一碗干净的水都喝不上,四十岁的壮年身躯,在狱卒的“特殊关照”下迅速垮塌。
就在两个月前,他平定四川、剿灭张献忠凯旋时,顺治皇帝还在太和殿设宴为他庆功,宴席上,十四叔举杯向他祝贺的笑容还历历在目。
如今,这位亲叔叔却成了置他于死地的仇敌。
少年英雄,皇室贵胄的崛起之路
1609年,豪格降生在建立的后金政权上升期。
豪格这个名字也是很有意思,是蒙语hogo(折断)的译音,也有瘸子的意思,单从名字推断,豪格可能小时候腿部有残疾。
但在战场上,豪格却没有丝毫不便的样子,作为清太宗的长子,他从小被寄予厚望,当其他贝勒子弟还在学习骑射时,少年豪格已随父征战四方。
天命年间(1616-1626年),未满二十岁的豪格便因征讨蒙古有功被授为贝勒,在父皇马鞭的指引下,他如一颗新星在战场上冉冉升起。
1626年,豪格随叔叔代善征讨蒙古扎鲁特部,此战中他亲手擒获敌方贝勒,为后金立下显赫战功,皇太极登基后,豪格更成为父亲最锋利的战刀。
1632年,皇太极苦于无法突破明朝关宁锦防线,豪格献上奇策:“不如绕道蒙古,夹击山海关,同时瓦解明廷内部。”
此计被采纳后,清军如利剑般插入明朝腹地。
在随后几年中,豪格率军连克朔州、五台山、大同等地,为大清开疆拓土,当他与多尔衮征伐察哈尔部时,意外获得了元朝传国玉玺——这一象征天命的正统信物,为皇太极称帝铺平了道路。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改元称帝,二十七岁的豪格因功晋封肃亲王,成为“四大亲王”之一,执掌户部,妥妥的\"皇储候选人\"配置。
当时清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里,代善、济尔哈朗等老臣都默认:等皇太极百年之后,这皇位大概率是豪格的菜。
婚姻生活方面,豪格也是直接拉满了“政治配置”。
他的第一任大福晋是莽古济(努尔哈赤三女儿,豪格的亲姑姑)之女哈达纳喇氏,门当户对、亲上加亲的政治联姻。
但真正让他在宗室里\"排面拉满\"的,是续娶的博尔济吉特氏——她不仅是蒙古林丹汗的遗孀,还是孝庄文皇后的亲侄女。
虽然在这场婚礼上,莽古济对自己的“侄子+女婿”娶了个蒙古俏寡妇非常不满,甚至还做出了拂袖离席的举动,但豪格却没有丝毫在乎。
因为这场婚姻让豪格同时绑定了蒙古草原和后金政权的双重资源,妥妥的\"强强联合\"。
彼时的豪格大概觉得,人生就像开了加速器,皇位、美眷、兵权样样不缺,离皇帝的位置只差一个\"父死子继\"。
站在权力之巅的豪格志得意满,但谁也没想到,豪格的政治智慧远不及他的军事才能。
政治漩涡,一句谦让送出了皇位
天聪九年(1635年),一场政治风暴将他卷入深渊,他的岳母莽古济格格被揭发与兄弟莽古尔泰、德格类合谋杀害皇太极。
“我是皇上所生之子,妻子的母亲要加害我父,我怎能与谋害我父之女同住?”
面对父皇的怒火,豪格做出了残酷决定,他亲手杀死妻子哈达纳喇氏以示忠诚。
皇太极见自己的儿子已经做到这个地步,也是相信了他对莽古济要谋害自己的事情不知情,豪格算是躲过了一劫。
这一刀虽然保住了他的地位,却成为他一生的道德污点,数年后,当争夺皇位时,他自称“德小福薄”,竟带着几分苦涩的真实。
更深的阴影来自母亲。
豪格生母乌喇纳喇氏因一次礼仪疏忽触怒努尔哈赤,被皇太极果断休弃,母亲失势直接影响了他的政治地位,这一创伤伴随他终生。
1643年秋,皇太极突然驾崩,盛京故宫的空气瞬间凝固成冰。
按努尔哈赤定下的\"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制度,皇位继承人得靠诸王贝勒投票选举,当时最有竞争力的俩选手:豪格,皇长子+军功集团代表;多尔衮,皇太极亲弟+两白旗旗主。
盛京陷入暗流涌动之中,八旗贵族齐聚崇政殿,一场决定大清命运的“八王议政”即将上演。
豪格拥有压倒性优势,\"硬通货\"很扎实:皇太极亲领的两黄旗坚定支持皇长子;济尔哈朗的镶蓝旗也站在他这边;自己就是正蓝旗的一把手;代善的两红旗倾向他。
多尔衮却仅有手下两白旗支持。
六旗对两旗,优势在我,飞龙骑脸的局,怎么输!
多尔衮现在想要和豪格平分秋色,至少要再拉拢两旗人马。
从正常人的角度来看,似乎代善的两红旗是最容易拉拢的,大家都姓爱新觉罗,谁当皇帝都是肉烂在锅里。
但站在多尔衮的角度,哪怕拉来了两旗人马,自己的赢面也不大,毕竟自己侄子都还活着,自己很难凑上去抢夺皇位。
可就在支持豪格的声音中,多尔衮发现了转机。
当两黄旗大臣索尼等人坚持“必立先帝之子”时,多尔衮敏锐察觉其中玄机——两黄旗真正要保的是自身地位,而非豪格本人。
只有皇太极的嫡系上台,两黄旗才能继续吃上一份铁杆庄稼,可谁说皇太极的嫡系,只有豪格了。
议政会上,代善首先提议:“先帝长子,当承大统。”
豪格按中原“三辞三让”的礼仪,起身谦让:“我福小德薄,焉能堪当此任?”
这本来是一个“欲擒故纵”的把戏,甚至只是一句客气话,但豪格用在这里,简直是天真的有些可爱了。
到最后关头了大哥,你还谦让什么啊,临门一脚不踢进去还先给对面鞠个躬,谁会给你再直起腰的机会呢?
果然,豪格话音未落,多尔衮霍然站起:“既然肃亲王不愿继位,就立先帝九子福临!”
这记回马枪刺得豪格措手不及。
不是哥们,我就客气客气,你怎么还当真了。
此时多尔衮态度强硬,两黄旗的大臣们也都闭上了嘴。
我们只是想当皇帝的亲军,谁是皇帝不重要。
再说福临好啊,福临才6岁,以后军国大事还不是要依靠我们。
于是两黄旗倒戈支持福临继位。
局势被多尔衮拉平了。
豪格正要发作,身后一个声音传来:“福临继位,我看也合适。”
豪格闻声看去,只见此话竟是被自己最意想不到的人说出来的——镶蓝旗统领,济尔哈朗。
咱俩两蓝旗不分家啊,没想到你这浓眉大眼的竟然也叛变了。
济尔哈朗此时背刺豪格的理由也很简单——多尔衮给的实在是太多了——福临继位后,多尔衮愿意和济尔哈朗共同辅政。
豪格敢给出来这种待遇吗?他给的出来这种待遇吗?三十多岁的人了,还需要辅政大臣吗?
5VS3。
局势向多尔衮倾斜。
这下代善也不想说什么了,本来你继承皇位、按功封赏就可以大结局的事情,却闹成一地鸡毛,这种优柔寡断、又当又立的人,也配当皇帝来命令我?
当豪格愤然离席时,他身后的六旗支持已土崩瓦解,六岁的福临被抱上龙椅,多尔衮与济尔哈朗成为摄政王。
一句谦辞,断送了皇位。
夺位失败的关键,在于豪格的政治手腕远不如多尔衮老辣。
多尔衮表面推福临上位,实则架空济尔哈朗,独揽朝政大权,而豪格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从\"准皇帝\"变成普通亲王,还得憋着气给小皇帝磕头。
豫亲王多铎后来直言:“因王性柔,力不胜众,议遂寝。”
豪格的政治天真,在此刻显露无遗。
叔侄对决,凯旋将军的末路悲歌
福临即位后,多尔衮独揽大权,豪格成了他的眼中钉。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多尔衮利用豪格亲信何洛会告发主子“怨望”——豪格曾经和部下将领扬善喝酒时抱怨:“少拿我和那个窝囊比,向他那样的人我一只手能杀一片!”
(我不似那病夫(多尔衮),岂不能手裂若辈之颈而杀之乎!)
多尔衮趁机清查,扬善被抓捕,后全家被杀,豪格被削爵废为庶人,虽因顺治哭求免死,但政治生命几近终结,直到清军进关后,方才恢复爵位,被派去山东“剿匪”。
顺治三年(1646年),戏剧性转折出现,张献忠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威胁清朝统治,多尔衮“借刀杀人”,命豪格为靖远大将军征讨四川。
豪格率军直捣西充凤凰山,一箭射死张献忠,斩首几万级,剿灭大西政权,当捷报传至北京,满朝震动,这位被废黜的亲王,立下开国第一功。
1648年二月,豪格凯旋,京城百姓夹道欢迎,顺治在太和殿设宴慰劳,兄弟相见甚欢,但笑容背后,多尔衮的网已悄然撒开。
一月后,多尔衮的\"组合拳\"打了下来——先是有人弹劾豪格作战时保留实力,意图回朝时趁机进攻京师,还\"隐瞒部将冒功\";接着又翻出豪格军中的一个偏将吉赛,查明他就是扬善的弟弟,任用罪人的弟弟,又是一大罪。
多尔衮直接拍板:\"削爵,幽禁!\"(《清史稿・豪格传》)
这幽禁可不是住别墅,而是关在紫禁城旁的小黑屋,每天只有糙米饭和冷水伺候,更狠的是,多尔衮还把豪格麾下的正蓝旗官兵全部调走,连亲信都被流放边疆。
诸王会议竟判豪格死刑,唯顺治以“涕泣不食”相抗。
顺治五年(1648年)四月,幽禁仅一个月的豪格在狱中暴毙,年仅39岁。
关于他真正的死因,至今成谜——是狱卒折磨?还是多尔衮密令鸩杀?
史料只留下冰冷四字:“忧愤成疾,死于狱中”。
豪格的尸体尚未冷透,多尔衮便将其正妃博尔济吉特氏纳入府中,这位曾经的蒙古贵女,先是从林丹汗的皇后变成豪格的福晋,如今又成了多尔衮的宠妾。
其余两位福晋,也被阿济格、济尔哈朗瓜分,三位殉葬的侧福晋,用生命完成了最后的抗争(《清稗类钞》)。
沉冤昭雪,血腥权力下的历史回响
豪格死后七年,历史迎来戏剧性反转。
1650年冬,多尔衮狩猎坠马而亡,顺治亲政后第一件事就是为长兄平反。
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下诏追复豪格肃亲王爵位,立碑表彰其“拓疆展土之勋”,碑文痛斥多尔衮:“横加幽囚,迫协之惨,忠愤激烈竞尔沦亡。”
豪格子嗣承袭王爵。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清高宗特旨将豪格配享太庙,追封“和硕肃亲王”,成为清代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曾经的政治牺牲品,终成庙堂永享香火的功臣。
豪格的人生悲剧,映照出清初权力斗争的残酷,他战功赫赫却不懂权谋;身为皇长子却缺乏魄力;在脸面与权力间摇摆不定。
豪格的一生,像极了一部被中途喊停的史诗剧。
他拥有成为开国皇帝的所有硬件:嫡长子身份、显赫军功、蒙古外戚支持,却输在了政治博弈的软实力上。
当多尔衮用\"拥立幼主\"的策略分化反对派时,豪格的优柔寡断和政治幼稚暴露无遗——他以为靠\"名分\"就能稳赢,却没看清明末清初的权力游戏从来只讲实力,不讲规矩。
从历史角度看,豪格的悲剧也是满族政权转型期的缩影。
努尔哈赤时期的\"贵族共和制\"与皇太极时期的\"君主集权制\"激烈碰撞,豪格代表的\"父死子继\"传统,最终败给了多尔衮的\"权臣摄政\"模式。
但戏剧性的是,多尔衮死后,顺治帝又重新强化了皇权,豪格的子孙反而因\"先帝长子一脉\"得到优待。
今天再看豪格的故事,除了感叹权力斗争的残酷,更能看到一个道理: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个人能力固然重要,但审时度势的智慧和当机立断的魄力同样关键。
豪格就像个拿着一手好牌却打错顺序的玩家,明明离\"开国皇帝\"只有一步之遥,却因性格弱点和政治短视,最终沦为叔叔权谋下的牺牲品。
他的妻子被霸占、自己惨死狱中,这些狗血剧情背后,是封建王朝里永恒的权力魔咒——赢者通吃,输者连尊严都难以保全。
当北京故宫的红墙在夕阳下投下长长的影子,或许很少有人会想起,曾经有个叫豪格的皇长子,离那把龙椅只有一步之遥。
他的故事被写进《清史稿》的角落里,成为后人唏嘘感慨的注脚:在皇权至上的时代,亲情、爱情、甚至生命,都可能成为权力祭坛上的祭品,而那些被历史尘埃掩盖的悲剧,恰恰是人性在极端环境下最真实的映照。
扬帆配资-扬帆配资官网-配资公司行情-股票配资规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